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抗憂鬱藥】《漫談憂鬱症》,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2011

標題:《漫談憂鬱症》
編者:黃瑞媛,急性精神病房護理長,台大醫院
來源: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網址:http://epaper.ntuh.gov.tw/health/201103/health_2.html
PDF:http://epaper.ntuh.gov.tw/health/201103/pdf/漫談憂鬱症.pdf

閱讀觀點:

精神醫學界的精神錯亂,才是使台灣人普遍罹患「憂鬱症」的元凶!

「憂鬱症的多元性病因 」一節,

編者表示:「憂鬱症據臨床上推論,是由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或多巴胺(dopamine)不平衡所造成。」

同一段落的最後,又說:「就是因為憂鬱症,使得這類傳導物質在腦中無法維持穩定的關係,導致面對一樣的事情,卻會產生負向思考,甚至嚴重時會想不開。 」

前後不矛盾嗎?
究竟是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造成「憂鬱症」,還是「憂鬱症」造成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

這樣明顯矛盾的說法,台大醫院精神科都沒有人發現?其他醫科的醫師護士也沒有人質疑?台大醫院的醫學素質會不會太高了?高到令正常人無法理解...

如果說前述的矛盾說法是編者的筆誤,讓我們檢視一下精神科門診如何診斷「憂鬱症」?

既然台灣精神醫學界聲稱是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引發「憂鬱症」,那診斷過程應該要作生化檢驗吧?

「如何診斷憂鬱症」一節提到,「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所頒行且為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採用的的第四版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IV),憂鬱症有九種判斷指標」。其中,只有第三種指標:「3. 體重下降或上升」,算得上是以客觀數據作為診斷準則。其實1980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第三版DSM-3之後,精神醫學界的診斷準則只討論患者行為違常的顯著程度。

精神科門診根本不作醫事檢驗,沒有驗血、驗尿、心電圖、腦波圖,通通沒有。既然不檢測神經傳導物質,又怎麼會知道失衡?何況,神經傳導物質根本沒有標準值。

譬如血清素是增加抗壓性的傳導物質。社會中,窮人、富人、教授、中輟生等,每個人各自面臨不同的現實壓力,即使大腦釋出等量的血清素,每個人的心境也不可能相同。

2000年以前,精神科醫師只給重度憂鬱症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現在是連恐慌症、強迫症、焦慮症患者都在服用抗憂鬱藥。

2013年出版的DSM-5,把女性的「經前不悅症」,改列為「憂鬱症」。


漫談憂鬱症:
是壓力太大─還是生病了嗎?

  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被問到有關精神狀況的問題,也常會注意報紙上有人因壓力或情感問題而想不開的報導。希藉由此篇文章協助民眾瞭解與認識精神疾患相關狀況,以減少悲劇發生,並讓自己及週遭的人活得更健康、輕鬆。

「也許是憂鬱症」 

  這是每當報紙報導有人想不開時的常見後續結論,但是常常隔幾天又看到同樣的悲劇發生,又是同樣的「也許是憂鬱症」,但是後面這件事發生的個案及家人在此之前也曾看到雷同的事件,那時是否也有注意到自己的週遭已經在醞釀著同樣的事情,關鍵在於大部分的人不知道那其實是憂鬱症。

  他在家裡很乖、很有禮貌、是籃球校隊,成績很好,念的是前三志願的學校,怎麼會這樣想不開呢?是感情的問題嗎?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嗎?是自我期許太高的問題嗎?還是青少年想證明生命的存在形式? 

--- 省略 ---

接下來以醫學的觀點介紹憂鬱症,據推測,下一個世紀憂鬱症可能是健康殺手的第二位。

憂鬱症的多元性病因 

  憂鬱症的病因包含生物性、心理性、社會性三個層面。憂鬱症據臨床上推論,是由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或多巴胺(dopamine)不平衡所造成。因為這推論,所以有抗憂鬱症藥物的產生,當憂鬱症個案服用抗憂鬱劑時,能使這些傳導物質在腦中維持穩定,原本負向的情緒以及思考也會跟著穩定。常與個案討論,為什麼面對同樣的事情,但是情緒感受與想法會不同,你還是你啊!就是因為憂鬱症,使得這類傳導物質在腦中無法維持穩定的關係,導致面對一樣的事情,卻會產生負向思考,甚至嚴重時會想不開。 

  生活壓力事件、體質的脆弱性、支持系統功能不彰、以及性格因素等皆扮演一定的角色。抗憂鬱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生物性病因,尤其是對於病情較為顯著的憂鬱症患者,透過調節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活性,達到治療的效果。 

  對於病情較為顯著的憂鬱症患者而言,當生物性病因的這個部分獲得控制後,社會性與心理性的幫助也會比較能被接受。 

常見憂鬱症的其他相關病因 

  引發青少年憂鬱症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體質遺傳因素、生活壓力事件與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因素。研究顯示,經常感受到嚴重絕望感與疏離感的青少年,七成以上有憂鬱的現象。

  婦女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是男性的兩倍。主要的原因是女性激素的影響,使得在月經、停經或懷孕時,多少會有憂鬱的情緒困擾出現。婦女也會因為生產之後,體內的賀爾蒙混亂,加上生活壓力,容易在生產後第一個月出現憂鬱症,稱為產後憂鬱症。這跟產後第一週情緒低落不相同,產後憂鬱症會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若不治療有可能惡化,導致產婦自殺或攜子自殺,如以抗憂鬱藥物加上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通常療效佳且迅速。 

  老人憂鬱症的患者,比較常抱怨身體的不舒服,並且有更多的焦慮情緒。有些個案表現出嚴重的精神運動遲滯,以及記憶力和生活功能的低落,容易被誤認為是失智症。反之,有些老人失智症的個案,可能會有憂鬱症狀,也可能會以身體症狀為主訴,或是有被拋棄意念等等,也容易被誤認為只是憂鬱症而已。如果家裡有類似這種情況的老人家,家人一定要記錄老人家的異常狀況,先尋求內科或神經科的幫助,檢查有無身體疾病,若一切正常,則轉介精神科診治。 

如何診斷憂鬱症

  許多醫療機構設有精神科門診,民眾可以健保身份掛號,由精神科醫師協助診斷並提出建議,即使未達憂鬱症的診斷程度,有可能是壓力太大、焦慮、失眠、適應障礙等其他問題,精神科醫師也會針對不同狀況提出進一步的建議。也許到精神科就診令有些民眾感到難堪,其實精神科診治的是「精神衛生」,就像其他內、外科別一樣,「精神」是全人健康中不可或缺的層面,應該與其他科一樣的被公平看待。有些醫療機構有「心理諮商」門診,由心理師看診;有些機構稱精神科為「身心內科」,同樣由精神科醫師看診;或是精神科醫師私人開業診所,都是民眾可以選擇的就醫管道。 

  以下為醫師診斷憂鬱症的指標,診斷過程是很嚴謹的,以下症狀一般人或多或少都出現過,並不代表出現以下症狀就是罹患憂鬱症,必須由精神科醫師經過會談、蒐集各種相關資料才能確定診斷,其中強調「長時間」的、且持續時間「超過兩週」,有些則是屬於「輕鬱」,但是如果未經治療也會轉為「重鬱」。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所頒行且為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採用的的第四版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IV),憂鬱症有九種判斷指標: 

  1. 情緒低落,長時間處於低落的情緒,無法快樂起來。 
  2. 對事物失去興趣跟喜好,提不起興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3. 體重下降或上升。 
  4. 嗜睡或失眠:出現精神性的睡眠障礙。 
  5. 動作、思考變得遲緩。 
  6. 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 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 經常出現負面想法,甚至想要輕生。 

  上述症狀中,第一項或第二項至少有一項為必要條件,其餘項目成立的總數超過五,且持續時間超過二週,就幾乎可以被確診為重度憂鬱症發作了。 

心情溫度計

--- 省略 ---

憂鬱症的治療

--- 省略 ---

家人能做甚麼? 

--- 省略 ---

針對青少年的個案,家長或學校該如何協助憂鬱症的學生?

--- 省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