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新型抗憂鬱藥SRRI

  新型抗憂鬱藥(SRRISNRI)的使用,不止限於憂鬱症,其他情緒障礙,如:強迫症、恐慌症、躁鬱症等,在臨床上也被視為前驅症狀,施用不同劑量的抗憂鬱藥。在2001年百憂解的專利權到期之前,醫藥界的態度並非如此。

  百憂解是第一款新型抗憂鬱藥(SRRI),藥效成分是氟西汀(Fluoxetine),1974年首先由禮來公司的研究人員發表,1987年底才獲得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批准,只允許作為治療重度憂鬱症的用藥。百憂解在美國市場一開始銷售,就達到一年3.5億美元的銷售額。也因為如此,20018月禮來公司的專利權一到期,藥品市場立刻湧入了其他藥'廠仿製的大量學名藥。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由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臨床指導手冊。

  1980年出版的DSM-3,把憂鬱症分為輕度、中度、重度。1994年的DSM-4,又重新定義精神疾病的分類和診斷準則,把原本的重度憂鬱症直接稱為憂鬱症,中度和輕度憂鬱症則歸類為沮喪症。時日一久,憂鬱症和憂鬱情緒的英文單字,現在已經混用在一起。1987年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原本只核准百憂解施用在重度憂鬱症患者身上,1994年以後,由於英文名稱的混淆,漸漸變成有憂鬱情緒的人也要服用百憂解。既然連情緒憂鬱的人,都服用抗憂鬱藥了,其他情緒障礙的患者服用抗憂鬱藥,也不至於大驚小怪了。2013年最新出版的DSM-5,把女性的經前不悅症,以及「喪親之痛」,也認列為憂鬱症。

  因此,2001年以後投入生產新型抗憂鬱藥(SRRI)的藥廠,並沒有機會分食禮來公司原有的百憂解市場,因為每家藥廠各自從新開發的市場分到了一塊大餅。

  由此推論,美國精神醫學會是在配合眾家藥廠修改憂鬱症的診斷準則,難免過於武斷。在檢視憂鬱症和藥物治療的資訊之後,我們可以斷定,美國精神醫學會根本是精神錯亂。

  精神醫學界指出腦內神經遞質不平衡可能導致憂鬱症,而抗憂鬱藥可以提高腦內血清素濃度來改善病情,這樣的說法,根本違反神經遞質在大腦神經元之間運作的基本學理。那些在腦內測量得到的神經遞質,其實是在神經元之間,經由化學突觸傳遞訊號的過程中,沒有和目標神經元順利結合,任務失敗而從突觸間隙擴散出來的神經遞質,這些失效的神經遞質會被特定的腦內酵素裂解還原成神經遞質的化學前體(如:胺基酸),回到神經細胞內再度合成特定的神經遞質。順利和目標神經元結合的神經遞質,才能影響下一波的訊息傳遞。

  偏偏,精神醫學界關於腦內神經遞質不平衡的說法,國際社會的神經科醫師和心理學家們,乃至整個醫藥界,一片沉默,沒有意見?

  原來,還有另一種精神藥物的資訊也錯了,錯了100年。借用此種藥物的藥效,再實施心理學的手段,不必殺人,也能滅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