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周舜欽
短片:http://youtu.be/48aziRxUBUI
閱讀觀點:
原來,心理學是一門絕對生活化的學問。我們對自身言行的認識,失落了100年。
多數的台灣居民,在聽到「少女的祈禱」音樂旋律一響起,多半會像我一樣,腦海裡隱約會浮現垃圾車收垃圾的意象。這就是一種制約反射的心理反應。我們對外在情境各項人事物的看法,都是經由日常生活的經驗和學習,形成「制約反射」的心理機制(記憶)。
巴甫洛夫把這種產生制約行為的學習型態,描述為動物對特定制約刺激的反應。鈴聲是特定的「制約刺激」,分泌唾液是「制約反應」。制約反射的形式,「制約刺激」--->「制約反應」。
「制約反射」是指經過多次調教、反覆訓練、練習而產生的反射。「非制約反射」則是指出自本能的、非經過反覆調教和訓練而有的反射。
亞里斯多德曾經提出的接近律,也就是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
「催眠後暗示」,施術者先以催眠術或催眠藥,誘發受術者產生催眠恍惚,趁著受術者意識不完全清醒的狀態下,在受術者的長期記憶製造出一組「制約反射」的心理機制。如:檸檬吃起來像柳丁一樣甜、喝了白開水出現高粱酒的醉態、自認是國防部長。
「催眠後暗示」設定的「制約反應」,必須是受術者經歷過的事項。譬如,受術者如果沒有喝醉過,那他就沒辦法表現出喝醉的反應。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但是心理治療並不等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心理學家依據制約反射理論,在心理治療領域發展出「行為療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