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近代醫學史】沙可(Jean-Martin Charcot 1825-1893),法國神經學家,被稱作神經醫學之父

標題:讓-馬丁·沙可
來源:百度百科
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81719.htm


「癔症(病)」是傳統中醫的說法,亦即「歇斯底里症」。1980年,美國精神醫學界的臨床指導手冊DSM-3出版後,取消了「歇斯底里症」的名詞,相關症狀拆解成「解離症」和「轉化症」。


讓-馬丁·沙可

  讓-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 1825.11.29-1893.08.16,法國神經學家,現代神經病學的奠基人,被稱為神經病學之父。出生於法國巴黎,因冠狀血栓逝於法國莫爾旺市。

1. 生平及貢獻

  法國醫學家,為精神病學奠定了基石,也翻譯為夏爾科。他是製輪工匠之子,1853 年於巴黎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1860 年成為該校教授,1862 年在拉薩爾帕蒂里爾醫院建立了重要的神經科,他對有神經變性的一些疾病做了深入的研究,是當時傑出的臨床學家。

  作為他那個時代的著名醫生,沙可的催眠理論與南錫學派AA李厄保和H.伯恩海姆稍早發展的理論直接衝突​​。他們把重點放在睡眠和暗示上,以便誘發催眠狀態。沙可是眾所周知的巴黎學派的領導人,他認為催眠對癔病患者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情境,亦是研究癔病先前傾向的一種效方法。而且,他還認為癔病具有一種神經病學的先前傾向,而李厄保伯恩海姆卻認為催眠只是一種正常暗示的特殊情形。

  沙可1872 年任巴黎大學醫學院病理解剖學教授。同年他開始研究癔病(歇斯底里症),採用布雷德引入醫學的催眠術進行治療。

  他在催眠時會要求病患放鬆心情,然後在病患面前喃喃自語,雙手不斷由上往下推撫患者,也會撫觸病患額頭,使之身心緩和,逐漸進入催眠狀態。早在 1878 年他就證明了催眠現象。他觀察發現,癔症和催眠狀態都是軀體的各種病變所致的,越是嚴重的癔症患者越容易得到深度的催眠狀態。他認為催眠是歇斯底里的病理現象,能夠被催眠的人都屬於歇斯底里症,因此仿照歇斯底里區分為大催眠和小催眠,大催眠的深度又分為昏睡、僵硬、人格分離三種。不過後來的研究者證實,這種論點並不正確,大多數正常人都能夠被催眠。

  1882 年沙可向法國科學院陳述了他的觀點,並被官方完全接受。但以沙可為首的巴黎學派與當時以李厄保和伯恩海姆為代表的南錫學派在催眠的看法上不同。南錫學派認為,催眠與神經症無關,完全是由於暗示的結果。同年,他在巴黎建立了最著名的神經學診所,當時法國和歐洲各地前來求學者甚多,心理學史上的著名人物P.讓內、S.弗洛伊德、A.比奈等人都是他的學生。

  S.弗洛伊德曾聽說過沙可​​的工作及其催眠的應用。 1885 年,弗洛伊德來到巴黎聽沙可的演講,並目睹了他的催眠實驗。沙可在一次講座時,作為聽眾的弗洛洛伊德提出了一個他難以理解的困難問題。據說沙可回答道:“這必然涉及性的領域- 僅此而已”。這一回答對弗洛伊德心理性慾理論具有一定影響。沙可對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潛意識理論的核心概念有很大的部份是來來自於其第二心靈的觀念。

2. 主要著作:

《神經系統疾病講演》:三卷本,1872-1891

《大腦疾病定位講演》:18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