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近代醫學史】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學派創始人

標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來源:百度百科
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5720.htm


「癔症(病)」是傳統中醫的說法,亦即「歇斯底里症」。1980年,美國精神醫學界的臨床指導手冊DSM-3出版後,取消了「歇斯底里症」的名詞,相關症狀拆解成「解離症」和「轉化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奧地利猶太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曾在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次年起作為臨床精神病學家私人開業。早期從事催眠治療工作,後創用精神分析法。 193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通訊會員。 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侵占,赴英國避難,不久因頜癌逝世。

  他把人的心理分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又稱下意識,包括被壓抑的無意識和潛伏的無意識),有時前意識又被包括在無意識概念中。

  弗洛伊德認為:存在於無意識中的性本能(libido)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支配個人命運、決定社會發展的力量;並把人格區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個部分。其學說被西方哲學和人文學科各領域吸收和運用。 [1]

  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1904)、《精神分析引論》(1910)、《圖騰與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1933)等。

童年時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於奧地利摩拉維亞(Moravia,現屬捷克)的弗萊堡(Freiberg)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雅各布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為樂但資本微薄的猶太商人,他雖然經商,但為人誠實、單純。所有的這些性格,對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響。母親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當時才21歲,他是同母所生8個兄弟姐妹中之長兄,而他還有兩個異母的哥哥。

  弗洛伊德從小就是個聰明的孩子,他早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他4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在上中學前,弗洛伊德是在家裡接受父親的教育的,儘管父親的文化程度很低。當弗洛伊德9歲的時候,由於具備了過人的智力,加上平時的努力自修,以優異的成績比入學年齡提前1年通過了中學入學考試,17歲時以全優的成績畢業於吉姆那森學校。 1873年,弗洛伊德從大學預科畢業前夕,面臨著一生職業的抉擇。他對成為政治家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均感興趣,但作為猶太人行醫是可供選擇的幾種職業之一,他在自傳中曾說:“畢業之前,在卡爾·布魯爾教授的課上,聽他朗誦歌德那美妙的論自然的散文,遂決定成為一名醫科學生。”

學習醫學

  1873 年,他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在大學期間,他曾做過布倫塔諾和布呂克的學生,在學習生物學、醫學、病理學、外科手術等課程上花了大量的時間。 1881年3月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他本打算進大學從事神經醫學的深入研究,但因猶太人背景而未能如願,便在艾內斯特·布呂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在這裡,他和布洛伊爾相識並成為密友)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後在布呂克的建議下離開生理實驗室。 1882年7月進入維也納全科醫院工作,先任外科醫生,後任內科實習醫生。 1883年5月轉到精神病治療所任副醫師。 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 1885年8月,在布呂克教授推薦下獲得一筆為數可觀的留學獎學金,前往巴黎在沙可門下學習催眠,並在沙爾彼得里哀爾醫院實習,1886年2月返回維也納。 1882年,弗洛伊德與馬莎·伯萊斯訂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9月他們才最後完婚,1886年春,他結婚前不久,由於經濟原因他以神經病學家的身份私人開業行醫。婚後他們育有三男三女。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心理研究

  在巴黎跟隨沙可期間,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這一時期他從一個神經學家轉變為一名精神病理學家,從對軀體的研究轉向對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 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開始產生的。布洛伊爾是一位非常傑出的醫生,不但幫助弗洛伊德排憂解難,而且還使弗洛伊德學會用新方法治療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經從布洛伊爾的病人安娜·歐的病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洩療法(布洛伊爾稱為“談話治療法”)的效果,巴黎回到維也納以後,他進一步考慮同布洛伊爾一起研究安娜·歐病例。這時候,弗洛伊德已從沙可那裡學到有關治療歇斯底里病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爾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隱含的問題,終於發現了催眠療法的奧秘,揭示出催眠療法的使用範圍及其與人的內在精神狀態的關係。為了使催眠術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親自到法國南錫,試圖向多年應用催眠術的法國醫生們求教,他說服一個病人跟他一塊到南錫去接受催眠治療。就在這次治療這位女病人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國醫生本漢的討論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果,即認為催眠療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發現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後弗洛伊德放棄了催眠術而轉向自由聯想。

學術理論

  1895年,弗洛伊德將自己與布洛伊爾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在醫學史和心理學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學”這個概念。 1897 年,在其父親去世後的一年,弗洛伊德開始了他的自我分析,進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於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這種分析結果導致1900 年《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該書現在被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自從《夢的解析》問世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在認識大腦的生理機能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經可以治愈諸如抑鬱症之類的疾病。這些進步的意義或許更在於:它們超越了舊的神經系統學的重點研究範疇,從研究看得見、摸得著的器官,反而思考新的問題:我們是否對自己的意識知之甚少。

  然而,這本書也遭到大量批評,出版後的8年間只售出600冊。而弗洛伊德從中只獲得相當於209美元的稿費。在其一生餘下的時間裡,弗洛伊德一直堅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後半小時被用於自我分析。

  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他在嘗試了多種治療技術。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後試用了聚精會神的技術,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額頭上並促使其回憶;布洛伊爾使用的宣洩的技術,即發掘個人問題並以語言表達出來而獲得不良情緒的擺脫和釋放。這個時候,弗洛伊德已經年過四十,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卻幾乎沒有多少發展。隨著《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精神分析運動逐漸發展起來。這時在弗洛伊德周圍聚​​集著一批年輕的學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組,或稱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1902 年發展成立心理分析學會,當時參加的人後來都變成了傑出的分析學家,包括A.阿德勒、O.蘭克、費登、和C.榮格。

  弗洛伊德將榮格視為自己的繼承者,然而,此時精神分析小組內部出現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蘭克和榮格等人均因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漸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和風格,而這一事實又不為弗洛伊德所理解。於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組因衝突和急診而瓦解。蘭克被開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於1911年離開這一小組建立了個體心理學,榮格於1914年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建立了分析心理學。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可能是他流傳最廣的一本著作。這本書探討了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等。弗洛伊德在書中作出的結論,如今已被人們廣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論都沒有達到這一步。這本書對於決定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因為書中所揭示的許多看似偶然、毫無意義的行為,以及許多簡單地歸結為“自由意志”的舉動,實際上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隱秘而矛盾的願望所驅使的。

  1905年,他發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較長,一般稱之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書中詳盡的闡述瞭如何用夢的解釋去揭示並治療精神神經症的種種症狀;另一本是《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係》,他在這本書中透徹的研究了無意識動機能夠間接表現出來的許多方式。最後一本就是最有爭議的《性學三論》,書中表達了關於嬰儿期性慾以及其與性倒錯和神經症之間關係的觀點。這招致了對弗洛伊德的嘲諷,他被看作是一個滿腦子淫穢念頭而邪惡下流的人。醫學機構聯合起來抵制弗洛伊德的觀點,他本人也成了當時德國科學界最不受歡迎的人。

  1909年,受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GS霍爾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參加該校20年校慶​​和舉辦系列講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並與美國心理學屆名人詹姆斯、鐵欽納、卡特爾等人會晤,這標誌了精神分析理論終於贏得國際上的承認,是他唯一的一次訪美,同時他公開露面也僅有這一次。在這期間弗洛伊德建立了關於人格發展和嬰兒性幻想的理論,精神功能規律的理論,以及關於精神分析過程的觀點。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行,這本書的重要性僅次於《夢的解析》。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許多特徵的研究,弗洛伊德聲稱他發現了三大真理:夢是無意識慾望和兒時慾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這些發現為精神分析學奠定了基礎。 1919年弗洛伊德創辦了一家國際性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誌和書籍。到1938年納粹查封前,該公司已經出版了5種雜誌、150種書籍。 1920年他26歲的女兒去世。也許最為嚴重的問題是由於兩個兒子參加戰爭所帶來的恐懼。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論,即死的願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對立面。然而,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聲望從1919-1939年一直處於頂峰。在這一時期,弗洛伊德發展了他的人格理論。

人生後期

  1923 年春,他被診斷患了口腔癌,這與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習慣有關,即使在癌症被發現後他也沒改變這一習慣。 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術。雖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絕使用止痛藥。他的頭腦仍然十分清醒,並繼續為病人診療和著述。 1933年納粹執政後迫害猶太人,他們在柏林公開燒毀弗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他誇大性問題來毀滅靈魂。弗洛伊德在1938年維也納被佔領仍不願離開維也納。最後,由於他女兒A.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屢遭納粹匪徒搶劫,才同意去倫敦。後來他的四個妹妹都在奧地利遭納粹分子殺害。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於倫敦。 [2]

  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孫子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後來成為了著名的畫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